(摘錄)
新冠肺炎陰霾籠罩全球的前夕,作為疫情首發地的中國大陸,「中國式」的防疫舉措可謂毀譽參半:從透過小道消息聽聞某地出現傳染病肺炎疫情,到官方層面的「闢謠」、「吹哨人」被訓誡、享有高聲譽的院士級專家公開披露疫情,到一座千萬級人口城市的全面「封城」、舉國動員機制下各地醫療工作者赴漢支援,再到防疫超越GDP成為地方政府當下更重要的績效考核指標。
短短數月間,幾乎所有國人都被捲入了這場舉國防疫運動中。其中太多所聽、所見與所聞,都不由得讓筆者想起了曾於去年讀過的一部著作—《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》(劉紹華2018),遂決定從書架重拾再次閱讀。
此書為臺灣人類學家劉紹華老師的一部跨越時代的力作,其田野跨度超過十年,整個敘述軸線、更是跨越了數十年的共和國歷史進程。相比其他的麻風研究專著,本書將研究對象聚焦在了一個原來較少受到關注的群體—麻風醫生。
「麻風」(leprosy),這個如幽靈般糾纏著人類數千年的古老頑疾,雖然其傳染性較弱、發病進程慢、幾乎不會致死,但因其會令感染者容貌損毀、肢體殘障,自古以來便被賦予了「令人恐懼」、「不可接觸」等極端負面的文化隱喻。
1950年代到1980年代初,中國大陸政府於短短三十餘年的時間,便在國家尚且貧困、疆土面積廣闊的窘迫境遇之下,讓困擾了這個「文明古國」三千年之久的恐怖傳染病發病率大大降低,其成就可謂舉世矚目,而作為此防疫運動下的執行者—麻風醫生可謂功不可沒。
但透過對諸位人生際遇各有不同的麻風醫生的生命歷程史書寫,可知取得這一輝煌成就背後的另一面:麻風醫生們所承受的並非僅僅是工作上的辛勞,還處於多種形式的「汙名」下「被邊緣」與「被歧視」的命運共同體鏈環中,更是打開了本書最富魅力的思考張力。
DOI:10.6752/JCS.202010_(31).0014